作者:
時間:2024年11月10日
信息來源:
《菌物王國》作為國內首部菌物生物多樣性紀錄片,以學術與影像交融斬獲科普金獎;并撬動“影像破圈—校園播種—產業變現”鏈條。從校園科普,到超140億元的食用菌產值,這場“知識播種—生態變現”實踐,正勾勒出科普賦能共富的浙江答卷。
影像破壁,解碼生態系統的“沉默功臣”
慶元籍導演周勇帶領團隊耗時兩年精心打造國內首部菌物生物多樣性紀錄片《菌物王國》,生動展現了百余種菌物的奇妙世界。該片斬獲2024年第八屆“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優秀科普作品獎”金獎。此片深度融合學術、科普與影像,描繪了菌物在維持生態系統平衡、能量轉化的關鍵作用,填補了菌物科普影像的空白。影片通過“真菌獵人”探尋新物種的故事主線,將碳循環理論轉化為大眾可觸達的生命圖景,揭示了“硬核科學+輕量化表達”在生態啟蒙中的破圈價值,一場關于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全民認知革命已然萌芽。
校園播種,培育科學素養的“共生土壤”
周勇團隊以"浙江慶元林-菇共育系統"為知識內核,推動"科普進校園"行動,將跨越千年的生態智慧轉化為沉浸式教學,通過“可視、可觸、可嗅、可究”四維認知,將抽象的"生物多樣性"概念化為躍動的生命圖景:當學生的指尖輕撫菌褶紋路,目擊孢子彈射的剎那,科學探究便完成了從知識接收向認知建構的范式轉變。這一實踐正是《浙江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生態科普形式創新"的生動詮釋。
在杭州市郊的皋亭山景區,"生態積分"系統正重構科普教育范式。研學者參與生態觀測、物種記錄等實踐活動積累積分,依托杭州日報"科學松果會"融媒體等平臺打造多維傳播模式。正如周勇在校園行中強調:"教育者的使命是要在認知土壤中培育生態文明的共生菌群。"當課堂理論在基地實踐中萌發,當農耕體驗在種質資源庫中結果,這場貫通"教育--產業"的活態工程,正在錢塘大地蓬勃升起。
產業變現,書寫綠水青山的“經濟方程”
“浙江慶元林—菇共育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入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目錄,在《菌物王國》的加持下,慶元縣正全面實施香菇富民戰略,從科技、市場、文化等多方面入手,建設食用菌強縣。據統計,該縣菌類從業人員達4萬多人,創造食用菌種產值7.7億元。全縣有相關企業近400家,形成規模銷售精深加工產品300余款,涵蓋食用菌保鮮品、休閑食品、飲品、保健品、藥品等,帶動該縣4200多戶食用菌種植戶增收致富。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單列“壯大食用菌特色產業”,明確提出“強化科技支撐、延伸產業鏈條、推進三產融合”,力爭到2027年底,實現食用菌全產業鏈產值超150億元,生產規模、產量增長10%以上,構建更高質量、更強競爭力、更可持續的“強優美富”新產業體系。
浙江以影像破局為起點,貫通課堂啟蒙、生態敘事與產業共榮,構建“科普研學—生態經濟—全球貢獻”的轉化鏈。在政策與市場雙輪驅動下,科普研學以柔性之力重塑人地關系,既為中國高質量發展注入綠色動能,亦以菌菇為媒,向世界遞出生態治理的東方方案。